会议强调,要大力营造一流法治环境,持续开展优化法治环境改革攻坚行动,一体化推进法治日照、法治政府、法治社会建设,持续推进法治领域改革,加大普法宣传力度,以法治建设新成效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。
2021年,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,加大国资国企重组整合力度,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。除了被点赞的价格,食堂内还设置长者餐桌,60岁以上老年人来就餐,消费20元以上可享受八折优惠。
家住翠湖佳园的刘丽是这里常客。在陈振华看来,只有强劲实力,才能吸引更多资本,这是资本的趋利本性,也是市场规律。这一切,不只停留在想象上。像葛连金一样,在城市书房阅读,渐渐成为很多日照人的一种生活方式。不用花钱,只需要走十几分钟,就可以徜徉万册书海。
从市场角度出发,做社区食堂 长者餐桌。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和布局,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,将现有多个公司转型为市场化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公司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127.12亿元,比年初增加399.91亿元、增长14.7%。
营业收入利润率5%,比1-10月份提高0.27个百分点。(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张莹)。举办电商促销活动30余场,电商企业达到1985家,比年初增加700余家,网络销售快速增长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迅速收窄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950元,下降0.2%。
Q:2020年我市CPI变化有什么特点?A:2020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上下沉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,不折不扣落实六稳六保任务,消费市场供需状况总体稳定。总体来看,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,质量效益显著提升,十三五收官划上了圆满句号。
三、服务业健康发展,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1-11月份,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14.8亿元,同比增长3.1%。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,成绩令人鼓舞。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下,保民生投入力度空前加大。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1.4%,比全部投资增速高28.2个百分点。
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.01,比上年缩小0.05。新动能领域投资加快,投资结构持续优化,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。前两个月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.2%,一季度增速达到1.9%,率先在全省实现正增长。全市生猪出栏108.81万头,牛出栏3.87万头,羊出栏30.16万头,禽出栏11144.72万只。
其中夏粮产量30.96万吨,下降1.9%。全年实际使用外资4.67亿美元,增长149.6%。
二是高质量发展成色足。三季度以来,加大重点工程、重点项目推进力度,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走稳向好,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元台阶,增速达到3.8%,好于年初预期,高于全国1.5个百分点、全省0.2个百分点,居全省第4位。
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.5%,12月份同比上涨0.2%。第二产业增加值844.20亿元,增长5.0%。(2)剔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CPI波动相对较小。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、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。三是新经济增长快、潜力大。机场货运量1563.59吨,下降11.8%。
住户存款余额1821.49亿元,比年初增加259.20亿元、增长16.6%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.5:42.1:49.4。
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.7%,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37.4%,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41.1%,教育投资增长12.8%,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101.1%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6.31亿元、增长3.5%,税收占比78.9%,居全省第2位。
其中,快递业务收入7.03亿元,增长59.7%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.1%,低于3.5%的预期目标。
受疫情影响,2020年一季度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3.6%。四新投资增长23.5%,居全省第5位。二是民间投资快速增长。八、交通运输稳步恢复,快递业务高速增长全市海上客运量18.15万人次,比上年下降57.7%。
上半年,由负转正增长0.4%。之后逐季回升,上半年增长6.9%,前三季度增长8.5%,全年增长9.9%,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。
第三产业增加值990.90亿元,增长2.9%。实施刺激消费政策,累计投放电子消费券1150万元,撬动消费过亿元。
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471元,增长0.7%。进口680.40亿元,增长5.1%。
充分体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我市各项助企惠民政策推动民营经济恢复活力,保障市场产品商品供应充足,在维护市场物价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.1%,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。四是民生线基本盘保障稳。Q:2020年,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,全市经济运行有哪些特点?A:2020年,是极不平凡的一年。
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171.33亿元,增长2.1%。2020年度我市CPI同比上涨2.1%,低于2019年2.4%的涨幅,也低于3.5%左右的预期目标。
一是企业生产启动快、成效实。全市把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,聚焦高质量发展,积极推进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,新经济快速增长。
其中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34.6%,高技术服务业增长9.1%,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31.5和6个百分点。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.67万户,增长1.7%。